在现今的钢铁市场,郑州已有数十家钢企为了更好的发展,做了两手准备,一手坚持主业,一手另谋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8日上午,一家生态园在新密市岳村镇任岗村开园。与其他园不同,这里开园第一天前来捧场的都是些钢铁企业和
钢材贸易的老板们,他们不仅是来这里感受采摘乐趣,更重要的是来观摩企业转型的经验。郑州晚报记者李丽君采访中发现,由于整体经济的不景气,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正在撤出资金寻找第二个经济增长点。
钢价“跌跌不休”,钢企纷纷转型升级
新开园的田缘兴生态农业园的老板杨国军告诉记者,他之前一直做
钢材贸易,已有20多年,手底下有4个公司,业绩一直是行业内的前三甲。但从2012年钢铁行业进入寒冬之后,各个公司的业绩都下滑得非常厉害,“从上半年的情况看,今年我们公司的盈利估计只有两三百万元,要比去年少三分之二”。
不久前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在“2015高强建筑用钢及钢结构应用发展论坛”上介绍,自2014年以来,进入2015年,下跌趋势不但没有减缓,反而更加剧烈,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.09点跌到6月末的66.09点,降幅19.7,已超过去年全年的降幅。
不少钢铁企业尝试在主业之外,向钢铁上下游产业延伸。凌钢股份原主要产品中有75%均为建筑用长材,而近年来地产投资增速逐渐下移,原品种结构已严重拖累公司业绩。为增加效益,公司开始实施“普转特”战略,在立足于普通钢材的同时,向优特钢研发生产转型,涉入机械制造、汽车等新应用领域。
此外,部分钢企开始向非钢产业发展延伸。以转型养猪而一时名声大噪的武钢,目前在主业之外,养猪和关心衣食住行成为其非钢产业的主打。与武钢的非钢产业接地气相比,冀钢的“大物流版图”和宝钢的软件开发等非钢产业,则显得高端大气很多。
钢材贸易商寻找第二经济增长点
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的钢企,在利益链上的钢贸商们也深受影响。
“10年一个轮回,这次行业的下滑才刚开始,还要好几年。”杨国军说,依照他的经验,他从2013年就开始为公司和员工谋划另一条保障路线。“钢铁贸易依然是我们的主业,但是几年后市场会成什么样谁都说不好,虽然我们会坚持度过寒冬,但是也不能不多做些打算。”
我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
钢材贸易商告诉记者,最初,他们致力于将企业打造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服务商,定位在供应链上端,经营品种有建筑钢材、板材等,是多家钢厂的代理商,常年库存量超万吨。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虽然竞争对手少了,但钢铁行情“跌跌不休”,生意比往年更难做了。基于此,该公司及时调整经营思路,修正了原有的定位,从供应链上端往下游终端转移,并选定圆钢为主营产品,成为终端专业服务商。在转型过程中,该公司采取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两条腿走路的方式。降本方面,该公司撒掉了各钢材市场里的门店,在总部也精简了一些非业务人员。“我们在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,付出比以往多了,但市场给了我们想要的回报,提供了一方立足之地。”该钢贸商说。
分析师告诉记者,据他所知,在郑州有上千家钢贸企业,目前有数十家钢贸企业已经开始作两手准备,一边坚持主业,一边另谋新的经济增长点。涉足的行业也非常广,有农业、汽车、物流、担保公司、饭店、茶叶市场等。“像九一贸易,在三四年前就开发了第二产业,进入高端汽车4S店,现在在郑州已经有好几家分店了。衡昌钢铁也发展了农业,郑州物语商贸第二产业选择了养殖业,据我了解,他们现在发展得都很好。”
转载自: 钢联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