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
按市监局要求,所有园区商户均需上传有效期内的“营业执照”信息,向用户展示,谢谢配合!

买好钢 · 享实惠 · 够省心

首页 > 行情指数 > 园区头条 > 行业快报

中冶集团并购钢企损失或超70亿元 前置审查制度仍需完善

2017-03-27 10:46 来源:钢铁世界网 作者:wujr

央企重组动作频频提速,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日前,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消息称,在2007年中冶集团并购钢铁业民企唐山恒通集团公司的过程中,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严重违反工作纪律,违规决策和操作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国资委决定给予相应处理。记者从业内获悉,此次中冶集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超70亿元。业界指出,十年前我国钢铁产业与央企都处于快速发展扩张的时期,有个别国企盲目扩张,因决策不规范导致重大损失,确实应当引以为戒,但目前我国对于国企重组并购的前置审查制度还不算健全,部分制度尚未完善,还需尽快补全防止类似案例再发生。

资料显示,唐山恒通是一家民营钢材深加工企业,2007年中冶集团通过承债方式重组唐山恒通并追加投资,但重组后的中冶恒通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亏损达数十亿元,直到2010年,该民企全面停产,2012年,中冶将持有该企业的全部债务无偿划转给港中旅集团公司。数据显示,中冶集团并购中冶恒通初始注册资金约10亿元,随后几年中冶集团对中冶恒通借款本息余额约63亿元,有分析据此判断,中冶集团此番并购的亏损额至少超过70亿元。

国资专家祝波善分析指出,十年前我国钢铁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,国企快速扩张,之所以出现中冶这样的极端案例,不仅是因为此后我国钢铁产业面临产业调整,也是因为当时部分国企一心盲目扩张,导致决策不规范。近期,我国央企频现重组,中国轻工集团将无偿划转并入中国保利集团,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正在筹划重组事宜。对此,祝波善表示,相比于央企重组民企,央企与央企之间进行战略重组是更为谨慎的做法,暂时不会面临太大风险,但我国仍需在机制上对央企的投资与扩张进行规范。

在祝波善看来,任何一种收购行为都存在风险,前置性的审查是需要的,但不可过分强调,过去的企业重组是基于央企的拼命扩张的思路,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和历史环境,企业重组不能因此因噎废食。“从国资监管部门的角度讲,国资之间的重组并非一帆风顺,主要原因在于行政重组只是将范围扩大,国资监管企业的数量减少了,但没有进行深度的产业融合和人员整合,几年之后,企业仍保持各自的运作体系,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”,祝波善表示,因而企业重组还需改变认识上的差错,尽量避免低效率的行政式拉郎配。

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崔长林进一步指出,监管部门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后才追责,这时损失已经造成,很难全部挽回,应该考虑在健全后置处罚措施的情况下,再补全前置预防措施,让本次案例倒逼管理升级,“目前我国对央企投资的前置监管仍然存在空白,非主营行业能不能投资、可以投资多少、出现亏损如何止损,都还需要具体的条例界定”。

采购管家热线:400-800-8333

免责申明:本文由钢铁世界网原创,内容仅供客户参考,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,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,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钢铁世界网无关。且本文版权归钢铁世界网所有,如需转载,请联系400-800-8333申请授权。未经钢铁世界网书面授权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、发布、复制本文。钢铁世界网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,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。
赞同
私信专家
请留下您想向专家提问或讨论的问题

200/200

提交 取消
观点发表 欢迎发表观点讨论,思维碰撞需要你的真知灼见
登录后才能发表观点
0/1000

诚邀订阅,以便为您推荐最新的专家文章

订阅资讯
是否确认使用积分解锁阅读本文章?
再想想
确认
您的积分不足,无法兑换成功
提交成功
提交成功
采购确认函
询价单通知
新订单来了! 请尽快确认订单 马上确认
供应商已修改并确定订单 请重新确认订单信息 查看详情
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