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
按市监局要求,所有园区商户均需上传有效期内的“营业执照”信息,向用户展示,谢谢配合!

买好钢 · 享实惠 · 够省心

首页 > 行情指数 > 供求关系 > 钢厂调价信息

武钢“裁员”风波最新动态

2016-01-22 02:06 来源:天下楚商 作者:lusz

2015年12月22日,传统节气中的冬至,武钢一号门前的道路上,几乎看不到往常喧闹的场景,稀疏过往的人群和车辆驶过的嘈杂,难以掩盖裁员的萧条景象。

刚从公司签完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李新(化名),一脸茫然地走出工作十余年的武钢电修综合电器厂。在此之前,因手腕受伤而停薪留岗在家休息的她,没想到不等重回岗位,等来的却是一纸离职协议。

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正是源于武钢年底进行的“裁员”行动。2015年12月14日,有媒体曝出,武汉钢铁集团(简称武钢集团)将裁员1.1万人,而作为其旗下A股上市公司的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武钢股份),计划在三个月内裁员逾6000余人。

事件曝光后,外界哗然。尽管武钢集团方面极力澄清没有“裁员”,只是“优化人力资源”。但令人不解的是,这个年销售额曾逾2000亿元,号称能“养活大半个青山区”,不仅在中国处于钢铁业第一梯队,还曾一度位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,为落到如此境地?

“裁员”求生

事实上,随着钢铁行业步入“严冬”,“亏损”一词成为钢铁行业2015年抹不去的标签,“跌跌不休”更是市场挥不去的阴影,武钢也并不例外。今年下半年以来,武钢股份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
“因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,经营形势严峻,受大环境影响,企业生产经营困难……”从李新拿到的离职协议书上可以看到,协议签订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公司发展“遇坎”。

一位武钢内部人士对《楚商》记者透露,媒体报道的“裁员”数字准确无误。根据他提供的“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各单位减员优化目标”文件显示,武钢股份将“裁员”共计6196人,该文件于12月8日印发,署名为武钢股份总经理办公室。

“‘人力资源优化’目前主要是股份公司在开展。”武钢集团宣传部主任孙劲向《楚商》杂志记者表示,武钢股份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,有权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自主作出经营决策。

“所有的岗位都要减人,剩下的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、三个人的事儿。”上述内部人士抱怨,“年底之前要全部减完。”

而据武钢股份2014年年报显示,公司共有在职员工27760人,这也就意味着,此次“裁员”的幅度,将超过公司职工总人数的两成。

“经济不景气,效益不好,裁员是自然的。”据李新介绍,厂里歇岗的职工都是被“裁”的对象,“对长期病休、不上班、未顶岗和男职工年满55岁,女职工年满45岁人员,公司采取一次性“**”的方案。”

而根据协议,厂里将一次性付给李新生活补偿金、未缴纳至公积金管理中心账户的款项共约23000元,其中工资将于2016年3月31日之前到账,公积金六个月内到账,不过,“若遇到政策性变化,或我厂资金不足之时,厂将分批次解除,力争12个月之内解决完毕。”

“如果公司发不出工资,他拿什么补偿你?”让李新担心的是,由于效益持续下滑,甚至有的厂数月未发工资,这样一来是否能够保证补偿能够按时到位。

根据武钢股份2015年第三季度年报显示,第三季度公司业绩由盈利转向亏损,实现营业收入为489.5亿元,同比下降35.2%,净利润亏损10.01亿元。而2014年同期,武钢股份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.99亿元,意味着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近200%。

不仅如此,根据2015年7月末的效益排名,武钢集团效益额在111家央企中排名倒数第5,在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排名第89位。而在2012年,武钢利润总额在行业中排名第2,2014年排名第5。

巨大反差的形成,除了钢铁产业整体发展低迷,武钢集团整体业绩下滑与公司劳动效率低且人力成本较高不无关系。

有资料显示,2015年1至8月,武钢集团全口径人工成本高达78.4亿元。对标世界先进钢铁企业,武钢集团劳动生产率仅为同行的1/3;对标国内先进民营钢企,武钢集团吨钢人工成本是同行的3倍左右。

在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下,也就不难理解武钢股份进行所谓的“人力资源优化”。

“在钢铁需求下降导致盈利不足的情况下,企业现在保生存是一个主要的任务,而减少人员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。”钢铁行业研究专家曾节胜对《楚商》杂志记者表示,“‘裁员’虽然是不得已的一招,但也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,可以理解。”

“不务正业”

事实上,为了“分流”富余劳动力,减轻人力成本,早于此次“裁员”,武钢集团所谓的“人力资源优化”就已有了动作。

2015年9月,武钢集团所属子公司武汉钢铁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就“派遣”45名职工,赴武汉化学工业区当协警。武汉化学工业区表示,下一步还将陆续提供协警、保安和物业等300余个岗位,吸纳重工优秀职工。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送行仪式上就指出,此举主要目的是把人力资源盘活、用好。

不仅如此,试图“补救”因产业低迷导致的资金紧张,武钢也曾涉足不少副业,加速布局“非钢”领域。

2011年,武钢投资了海外矿山、参股煤炭集团,还为深圳建成了8座充换电站,中标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两岸接线工程BT项目,并竞得奇瑞汽车河南整车生产基地冲压核心工艺的总承包经营权。

2012年,武钢砸重金“种菜养猪”的消息也曾引起广泛关注。相关媒体报道,“由于钢铁行业普遍微利,武钢将在‘非钢’产业上重金砸下390亿元谋求发展”,其中就包括绿色养殖业。

根据武钢相关负责人称,当时1吨螺纹钢的价格大概是4700元,平均每公斤4.7元,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已超过20元,“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”。

当时,根据武钢的声明称,武钢确实计划养猪,但却不是“以讹传讹”的斥资390亿元。武钢在声明中表示,由于钢铁行业面临“严冬”困境,武钢努力加快“三个转变”,即由单纯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;由一业为主,向一业特强、适度多元化转变;由内陆向沿海和国外发展转变。

因此,在后勤服务方面,公司利用后勤集团的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,生产绿色有机食品、养殖生猪,以满足职工进餐需求、扩充员工就业渠道。

不过,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,武钢涉足副业曾被外界质疑“不务正业”。时任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称,这些计划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武钢集团向“非钢”转型计划的一部分。

不久后,从2012年开始,武钢集团又不断开始“试水”天然气、物流、甚至食品饮料、快餐等多个领域业务。武钢集团内部人士曾透露,领导的思路是只要能盈利,可以鼓励去开拓或拓展,“只要能做的业务我们都去做”。

尽管这种“不务正业”的行为曾引发诸多人对武钢集团的质疑,但邓崎林曾在多个场合对外解释中称,其主要目的是“为了盘活存量资产,并非放弃主业。”

在2014年武钢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,武钢2014年“非钢”产业收入超过主业,在集团利润中占据半壁江山。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其缓解了集团钢铁主业不断下滑的尴尬。”

即使开发副业能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公司的资金问题,但从现实来看,这些副业并没有将武钢带出行业的困境,武钢仍然与大多数钢铁企业一样,深陷行业的“泥淖”之中。

发展之痛

养猪、种菜、分流、裁员,表面上看是武钢集团应对钢铁产业发展无力的“手段”,但实际上,随着钢铁行业陷入“冰冻期”,武钢“裁员”动作折射着整个行业的现状,反映出的也正是钢铁企业在低迷的发展环境中愈显无奈。

纵观2015年全国钢铁销售情况,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.24万亿元,同比下降19.26%;实现利润总额亏损281.22亿元,而主营业务亏损552.71亿元,陷入全面亏损境地。

另一方面,2015年1至10月,我国钢材产量为93468.6万吨,较2014年同期相比仅上升0.62%,尤其7月以后的连续4个月更是出现负增长的情况,钢材产量的拐点首次出现。

“钢铁行业现在出现拐点,按照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,钢铁的需求到达一个峰值之后,肯定会进入一个调整期,有可能会持续几年,长达二三十年都有可能。”曾节胜说。

如此一来,整个行业目前处于一个困境之中,内外部压力已经逼迫得钢企自身不得不主动寻找出路。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成本已然成为了钢铁企业的“生死线”。

在此背景下,不止武钢集团一家企业,通过减员的方式降低成本,成为众多钢铁企业都能想到的一步棋。

根据分析师田艳在调研中的发现,在河北省武安、邯郸、石家庄等地,一半以上的钢厂裁员10%至30%,部分钢厂裁员超过三成。

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,自2015年12月份以来,全国钢企停产也骤然加速。

2012年12月21日,四川达钢集团因现金流断裂全面停产;随后第二天,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铁老大的杭钢,正式宣告“熄火”。

12月23日,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公告,马钢(合肥)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于12月下旬启动实施对该公司钢铁冶炼及长材生产线停产,据悉,此举将涉及炼铁产能120万吨、炼钢产能136万吨、轧钢产能150万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钢铁产能比中国第二大产钢省江苏还大的唐山,全面停产的钢厂已达十数家之多,部分主导钢厂裁员25%,“四班倒”变成“三班倒”,并且估计已有近1500万吨钢铁产能退出。

不仅仅是国内,2015年全年,投资下滑、金融市场波动以及许多发展中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等原因,使全球钢铁行业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欧洲、亚洲及北美等几大重要地区的钢厂,发展举步维艰。

而由于钢铁供需双降、价格暴跌,许多国外钢企也掀起了一股“裁员潮”,包括印度塔塔钢铁、美国钢铁公司、美国AK钢公司、俄罗斯耶弗拉兹集团等在内的全球大型钢铁企业,均发布不同幅度的裁员计划,而包括日本新日铁住金和JFE在内的亚洲不少钢铁企业均有不同幅度的减产缩量。

由此看来,钢铁企业的“裁员”现象,并不是个案,而企业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关于“自救”的行为,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生存,同时还触动着行业发展的“神经”。

“根据目前的现状,这股‘裁员潮’后期将进一步扩大。”曾节胜表示,“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,钢铁企业的亏损,部分企业会主动退出,另外,从政府方面来讲,也会推动一些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,出现强行的政策也并非不可能。”

“大洗牌”

一面是市场供给的无序,一面是市场需求的饱和,再加上持续低迷的经济发展现状,让本就遭受“发展之痛”的钢铁产业进退维谷。“主要还是由于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。”曾节胜说。

根据国际经验显示,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1%至82%左右。一般而言,高于85%表示产能不足,75%以下表明产能过剩严重。若以此标准判断,当前中国75%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情况已经不容乐观。

面临高产能和低需求的双重压力,产能过剩等风险,也使得国内钢铁行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大洗牌”,一批钢企遭遇“大浪淘沙”成为必然。

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尽管近十年来国家对钢铁业产能过剩频频调控,但是收效甚微。早前提出的从“粗放式增长”向“集约式增长”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,也始终没有彻底完成,根据2013年相关数据计算,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0%,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。

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在提出的2016年五大任务: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中,把“去产能”放在第一位,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,足见当前去产能形势之严峻。

按照任务要求,“要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,尽可能多兼并重组、少破产清算,做好职工安置工作,同时要求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。”

政府层面的决心,为钢铁行业市场出清、化解过剩指明了方向。而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钢铁产业“洗牌”,是否能有效将钢铁产业拉出产业发展的“泥潭”?

如果按照工信部将要发布的《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(2015-2017)》,未来经过三年努力,将会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,经过兼并重组,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。

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,国家将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退出机制,利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,对破产企业以及僵尸企业实行“安乐死”。“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分业施策方案正在制定。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日前表示。

从钢铁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看,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需求下降,加上银行不再续贷的压力,更多企业在后期恐怕会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。不过,从另一方面来看,随着整个行业的“洗牌”力度会进一步加大,同时也会给钢铁行业后期的兼并重组创造更多机会。

目前,国内钢铁生产企业有500多家,其中民营钢企400多家。按照中小冶金商会的统计,民营企业中产能1000万吨以上的7家,300到1000万吨的43家,100万吨到300万吨的不到200家,100万吨以下的近200家。那么基本上可以说,需要淘汰的200个名额的钢企几乎将全是民营钢企。

“随着结构进一步调整,未来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肯定会提高,行业秩序将会不断规范、平稳。”曾节胜向《楚商》记者阐述他眼中的钢铁行业新常态。


免责申明:本文由钢铁世界网原创,内容仅供客户参考,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,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,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钢铁世界网无关。且本文版权归钢铁世界网所有,如需转载,请联系400-800-8333申请授权。未经钢铁世界网书面授权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、发布、复制本文。钢铁世界网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,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。
赞同
私信专家
请留下您想向专家提问或讨论的问题

200/200

提交 取消
武钢 武钢集团
观点发表 欢迎发表观点讨论,思维碰撞需要你的真知灼见
登录后才能发表观点
0/1000

诚邀订阅,以便为您推荐最新的专家文章

订阅资讯
是否确认使用积分解锁阅读本文章?
再想想
确认
您的积分不足,无法兑换成功
提交成功
提交成功
采购确认函
询价单通知
新订单来了! 请尽快确认订单 马上确认
供应商已修改并确定订单 请重新确认订单信息 查看详情
0
分享